第141章 偏向虎山行
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众人听完一脸疑惑,张辽怎么会在此刻说这些?
再说许昌此时发生了什么?为何会对曹铄有仇意?
由于曹铄刚从庐江回来,许昌的情报方面肯定不如张辽了解的多。
于是曹铄说道:“大哥,此事稍后再说。”
张辽听完只好点点头,没有再说下去。可想他心中十分焦急,才会忍不住在这样的场所劝曹铄。
曹铄继续听取大众官员的汇报,又对水利等事情提出了自己的意见。
等忙完已经是中午了。
曹铄邀请张辽就在府内吃午饭,两人也许久未见了,免不得上些酒。
张辽喝了几杯酒后,还是忍不住的说道:“三弟,我听说你已经命人收拾行装,准备去许昌了?”
曹铄点点头,此事早有计划,看起来没什么不妥。
张辽脸色通红,满脸担忧,问道:“你可知你现在在许昌名声已经狼藉到什么地步了?“
曹铄满脸疑惑,此事还没有人来向他汇报,只好摇了摇头,看着张辽。
张辽一脸坚毅的说道:“三弟向丞相献计过科举制度,可有这事?“
曹铄点点头,确有此事,科举制度可以说是一项长期工作,并不是短期就能出效果的,所以曹铄才会建议曹操试试推行出去。
而曹铄也打算在寿春和庐江推行,只是目前还未找到能执行此事的人,只能先搁置,但是也不会等太久。比较寿春早已开始举办了县学,每个乡都有学堂。
为的就是笼络一些寒门学子,让有志之士有地方念书学习,到时候科举考试便是从他们之中挑选人才。
张辽说道:“正是因为此事,朝中大臣集体反对,他们认为此策有违祖制,其心可诛!“
曹铄听完只能哈哈一笑!这算是动到了他们的命根了,科举制度不就是为了防止门阀势力壮大而设计的吗?原理上就是要绕开这些世族大家垄断的察举制,举孝廉,甚至还有世袭制。
按理说曹操应该早就能料到会有人反对,他难道就没有应对之策,并且这也算不得什么大事!
张辽继续说道:“多位提出反对意见的官员被丞相批准告老还乡,按理说事情到这该结束了,只是他们并不肯善罢甘休,他们见说服不了丞相,便把矛头指向你!”
曹铄听完顿时心生不妙,看来该来的还是要来。
曹铄对张辽说道:“他们如何说我?”
张辽一名武将,但是并非粗人,他也是读过很多书的。
但是文人骂人的那套话着实很脏,他也说不出口。
只挑重点的说道:“他们说三弟在寿春不听朝廷号令,专横独断,肆意妄为,任用亲信,几乎自立为王,已经和袁术一样,朝廷应该视为反贼。”
“又说三弟十分好色,收拢三千少女自顾玩乐、、、、、、”
曹铄差点气笑了,搞来搞去依然是这些东西,首先便是站在朝廷的角度指责自己毫无人臣的觉悟,又说自己私德败坏。
三千少女!亏这些人真能编!把这些人家中查一查,家中的女眷恐怕才是触目惊心。
曹铄平复了下心情,这种事情在自己掌管寿春后也曾经发生过,但是曹操几乎不理会,所以没人会自讨无趣。
但是此次貌似闹得极大,难道是有其他原由?
曹铄说道:“很明显,他们是在瞎扯,何足惧哉?”
但是张辽依然绷着脸,说道:“三弟,原本涉及到你家的私事,我不便动口,但是此时出现了此事,是否代表丞相对你也产生了疑虑?许昌最近隐隐出现个声音,公子在家中派第二,按照传统,立长不立贤,你的亲兄长才是丞相钦定的接班人,但是目前来看,你兄长在建功立业方面确实远不如你,恐怕是因为功高盖主引起猜忌啊!”
曹铄顿时头大,这件事可十分不好处理。而且自己身边没有谋士,没人为自己出谋划策,现在还需要张辽来为自己担忧,这样确实很危险。
曹铄沉吟了一会说道:“功高盖主古来有之,下场都不十分好。看来许昌还真是个龙潭虎穴啊!”
张辽也点点头,喝了一口酒,说道:“不妨先观察一番!晚点再去许昌。“
曹铄低着头思考了一番,又摇了摇头,看着灯光说道:“是福是祸,无论如何都躲不过。大哥知道我的秉性,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!“
张辽看着曹铄坚毅的眼神,看来这次去许昌已经无法劝阻,希望曹操虎毒不食子,能安全的将曹铄放回来。
如果不放,那自己便只能集结吕布和高顺,杀向许昌,拼死也要将曹铄救回来。
好在曹铄不知道张辽此刻的想法,要不然他真要笑了,自己这些人马确实是精锐,不过目前大部分人马还欠缺实战,要去许昌硬碰硬,那恐怕是还欠缺一些火候。

sitemap